清代龍山寺的遷建及重修
港龍山寺易地遷建的背景

清代鹿港龍山寺的重修背景可知,龍山寺在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)遷建至現址,並歷經道光年間、咸豐年間的修建,奠定今日的規模與格局。而當時參與遷建與修建的社會背景為何?有必要做深入的說明。 鹿港位於彰化平原西側,昔日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社域。康熙二十三年(一六八四)台灣納入清朝的版圖,福建沿海移民陸續移墾彰化平原。康熙四十八年(一七○九)由士紳施世榜開築施厝圳,歷經十年,至康熙五十八年(一七一九)竣工。由於施厝圳的開築,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,漳、泉的移民大多由鹿港上岸,鹿港成為大陸移民的重要登陸港口。

雍正元年(一七二三)由於移民愈來愈多,清廷遂於虎尾溪以北,大甲溪以南設置彰化縣,並於半線(今彰化市)設縣治。彰化平原由於灌溉溝渠的開發,成為台灣中部的米倉。雍正六年(一七二八)於鹿港設置米倉,將米穀運往福建。但往來的船隻需在台灣府鹿耳門港及福建廈門查驗,不便於兩岸往來,造成走私與偷渡猖獗。 乾隆四十八年(一七八三)福州將軍永德上疏,奏請開設鹿港為正口,與泉州蚶江對渡通商。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閩浙總督富勒渾乃上奏摺,條陳鹿港、蚶江設口事宜。乾隆四十九年(一七八四)鹿港開為「正口」(清廷正式設立的港口),與泉州蚶江對渡,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,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,因而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之稱。

鹿港的開港 ,開啟鹿港商業及航運輝煌的一頁。而原本位港口旁的龍山寺,亦必因之而香火鼎盛,信眾與日俱增,不免有更新規模之需求;但因位處港津鬧區,腹地不夠,地方士紳便發起遷建山寺。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)由台灣北路水師協標鹿港汛千總陳邦光倡議遷建,由士紳許樂三與日茂行林振嵩暨泉州郡縣人士實際參與,但隨即遇林爽文事件與陳周全事件,使得龍山寺的遷建至嘉慶三年(一七九八)始具規模。

鹿港龍山寺網站由鹿港龍山寺管理委員會所有,非經許可,禁止改作、抄襲,並用於商業用途。
Copyright © 2011 Lukang Lung-shan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 │ 網站政策  │ 交通指南 │ 
龍山寺服務電話: (04)777-2472  維護單位: 維克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電話: (02)2321-2277